雞消化系統的關鍵功能
1、嗉囊的作用:
嗉囊的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飼料,尤其是在間歇性喂養的情況下。
在實驗中,33天齡的肉雞在開始采食1小時后,嗉囊內干物質平均含量為40克,5小時后仍有10克殘留。
嗉囊內的飼料水化過程對外源酶的作用至關重要。
例如,嗉囊內容物的濕度在采食后60分鐘內達到50%,這有助于飼料酶的激活。
2、腺胃的功能:
腺胃是雞消化系統的“真胃”,主要分泌胃酸(鹽酸)和胃蛋白酶原。
實驗表明,腺胃分泌的胃酸使內容物的pH值顯著降低,通常在2左右,這一酸性環境有助于激活胃蛋白酶,開始蛋白質的初步分解。
腺胃功能與飼料通過速度密切相關,若肌胃功能發育不良,飼料可能較快通過腺胃,減少胃酸與飼料的接觸時間,從而降低蛋白質的初步消化效率。
3、肌胃的功能:
肌胃負責機械性研磨飼料,肌胃的體積和功能會因飼料結構而顯著變化。
研究顯示,添加粗纖維成分可以使肌胃體積增大超過原體積的兩倍,同時延長飼料在肌胃內的滯留時間,從平均1小時延長到接近2小時。
飼料滯留時間的延長也導致胃內容物的pH值下降。
例如,標準顆粒飼料的肌胃pH值通常為3到4,而添加結構性成分后,pH值可降低0.2到1.2個單位。
4、小腸的消化與吸收:
小腸是主要的消化和養分吸收部位,其中空腸完成了絕大部分的養分吸收。研究表明,95%的脂肪在十二指腸完成消化,而80%以上的淀粉和蛋白質在空腸被吸收。
小腸的總滯留時間通常為40-60分鐘,盡管空腸的容量比回腸大25%,但通過率更快,表明這一段對養分吸收效率的高要求。
5、盲腸的特殊作用:
盲腸對電解質和水分的吸收至關重要,實驗顯示,36%的水分和75%的腎源性鈉離子在盲腸內被重新吸收。
此外,盲腸對可發酵物質的反應顯著。例如,高纖維飲食會使盲腸長度增加25%,并使干物質含量翻倍。
— 2 —
飼養管理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飼料形態:
顆粒飼料能提高肉雞采食量10%-20%,但可能導致胃內容物通過速度過快,從而降低養分利用率。研究顯示,與顆粒飼料相比,粉狀飼料會顯著提高消化酶水平并改善肌胃發育。
2、間歇性喂養:
實驗表明,采用間歇性喂養的雞群,其嗉囊、腺胃和肌胃的存儲能力顯著增強。例如,一天兩餐的雞群,單次進食量可達到自由采食雞群每日總采食量的40%。
3、外源酶和益生菌:
外源酶的功效與消化道的pH值和飼料滯留時間密切相關。例如,植酸酶在腺胃和肌胃內活性較高,而飼料快速通過可能降低其降解植酸的效率。
— 3 —
1、雞的消化系統功能對養分利用率和生長性能至關重要,飼料的形態、組成和喂養方式都會顯著影響其功能。
2、在飼料配方中增加粗纖維和結構性成分可促進肌胃發育并提高消化效率。
3、間歇性喂養有助于腺胃和肌胃的充分利用,能提高外源酶和益生菌的效益。
4、對腺胃與肌胃功能的進一步研究將為優化飼料利用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科學的飼養管理和對雞消化系統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為實現可持續家禽養殖打下堅實基礎。
原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6617119303939?via%3Dihub